Skip to main content

媒體報導

本會代表出席立法會融合教育小組委員會會議

Posted in

 本會代表於2013年5月27日出席立法會「教育事務委員會融合教育小組委員會會議」,並就有自閉症的學生推行融合教育的困難發言,提出校本專業支援服務不足、文憑試通識科需額外支援加強教師支援訓練等問題及意見。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會意見書(附件)。

不少傳媒均有報導是次會議,本會提出以下報導連結以供會員及公眾參考:

本會接受香港電台第二台<Made In Hong Kong李志剛訪問>

 本會委員會主席、副主席及職員在2013年4月11日接受香港電台第二台<Made In Hong Kong李志剛>訪問,於<平等機會多元共融行動>環節中與聽眾分享自閉症資訊。

http://programme.rthk.hk/channel/radio/programme.php?name=radio2/madeinhk&d=2013-04-11&p=3437&e=215561&m=episode

29/9 TVB節目<<香港事。 情>>

無線電視台已於上星期六到本會進行拍攝,並於下週三晚(29/9) 十時半播映。 節目名稱為<<香港事。情>>敬請留意!

放學ICU - 何倩婷委員接受訪問

Posted in

於四月九日播出的放學ICU,有本會委員何倩婷接受訪問。

星 島 日 報 報 導 : 自 閉 青 年 首 出 書 揭 內 心 世 界

Posted in

文章日期:2009年09月30日

(星島日報報道)自閉症的患者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上都會出現障礙,有團體估計全港現時有逾二萬名的在學青少年患有自閉症,二十歲的古天宇兩歲時發現患有自閉症,語言發展能力較一般人遲緩,在學習上往往因不善於表達自己而出現「有口難言」,更因此多次遭同學欺凌,有專家認為現時患有自閉症的青少年因缺乏社交技巧的培訓,未能融入社群和發揮所長。

全新改編創作《野孩子》門票優先預訂

牛頓、愛因斯坦、莫札特是自閉症人士?!歷史上多少兀立獨行的人物,別人覺得他們格格不入,只因一般的對錯標準根本不適用在他們身上。1725年德國漢諾威森林中,野孩子彼得被人發現,當時他全身僅掛著一截殘破衣領。他被帶返英國皇室宮庭,成為宮中熱話,皇親大臣爭相觀看,旋即引起一個棘手問題:「究竟野孩子彼得可否稱得上是人類?」作家保羅發現以今天的標準,發現自己可愛趣緻的兒子可能也是自閉症人士,教養兒子,困難重重,令他重新反思:我們習以為常、持之以行的標準,原來並非必然!

改編自保羅.高連斯 (Paul Collins) 小說Not Even Wrong
真人與戲偶穿梭古今,一齣情理並重的舞台作品

現凡於2009年9月23日前即可以八折($128) 優先訂購一條褲製作《野孩子》之門票,名額有限,額滿即止。
請立即到www.pants.org.hk 下載訂購表格

Take Me Home 專題介紹 : 善用遊戲 促進寶寶語言發展

Posted in

文章日期:2009年8月28日

[Take Me Home] 有言語治療師指出,只要把握幼兒的學習需要,在日常生活中善用各種趣味遊戲,已能促進幼兒的語言及理解能力發展。

明報報導: 打破自閉隔膜 孩子教你玩

Posted in

文章日期:2008年12月29日

【明報專訊】當孩子對呼喚不瞅不睬,躲在一旁不合群,家長總忍不住向他訓示一番——照大人的規矩這樣那樣才是好孩子;但如果孩子患有自閉症    ,這種訓示便難以奏效,更可能令親子關係跌落冰點。除了帶孩子上特別設計的課程,家長還能做什麼?專家建議試試「DIR@地板時間」。

沒法交流媽媽變「家具」

爽朗的蕭太說,自己個性一向心直口快,每當兒女玩玩具,她都會要求他們按她認可的方法去玩,或者認為玩這個不及玩那個好,馬上按自己的意思換掉孩子手中的玩具,結果是一次又一次的不歡而散。有段時間女兒一看到她,便緊緊抱着手裏的玩具,生怕被搶走,甚至乾脆躲起來,親子關係跌至谷底。對一般的孩子和家長來說,要修補這樣的親子關係,已經難度甚高,更何况她的兩個孩子都患有自閉症?蕭太說一直覺得兒女把自己視作家中的活動家具,沒有交流。

TVB "東張西望"報導: 不可不知自閉症

Posted in

TVB "東張西望"最近報導了有關自閉症的資訊. 

自閉童家長倡設傾訴熱線

文章日期: 2009年5月20日

【明報專訊】自閉症兒童家長面對「湊仔」壓力時,往往躲家中獨自痛哭,社會支援家長情緒的服務不足。有自閉症兒童家長希望政府設立專門「傾訴熱線」,當他們遇情緒問題時有途徑抒發。

情緒支援不足 壓力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