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人真的很心急。
排隊要千挑萬選,盤算最快捷的一條人龍;碰上慢一點的電腦,只是多等1、2秒,心中已喊十萬次:「真慢!快點兒吧!」;過馬路時,看的不是紅或綠燈,而是左右有沒有車駛到;等巴士時,當你發現某號的巴士已出現了兩架,但要等的卻姍姍來遲,真想打電話給巴士司機叫他快點來。
教導自閉症孩子,也真的很讓人心急呢。
我們先看一看明仔的一天。
上生活技能課,今堂老師教大家削蘋果皮,老師拿著一個蘋果在明仔前,問他:「這是甚麼呀?」,明仔的眼睛甚麼都望,就是不望蘋果,於是老師叫孩子:「明仔,望住呀。」孩子還是不望也不答,他明明就是知道答案的吧,老師本想等一等,但又不想拖慢上課進度,按奈不住了:「明仔,這是蘋—果—。」,最後明仔跟著說:「蘋果。」。
上常識課,老師在教導學生認識動物,當老師舉起一幅動物的圖畫時,同學要輪流出來,在檯上選擇正確的動物玩偶,到明仔時,他只顧搖晃自己的身體,於是,老師用手指住答案,明仔拿了正確的玩偶後,老師便拍掌說:「明仔,做對了!」。
上輔導課,幾個自閉症孩子一組,這一次玩拋球遊戲,要先叫對方名字,才把球傳給他。明仔拿著球,老師問他:「你想傳給誰呢?」,明仔還是未有決定,老師再問:「你想傳給誰呢?」,明仔說:「傳給……」,老師說:「傳給美美好不好呢?」,於是明仔就將球傳了給美美。
明仔放學回家了,媽媽帶著明仔到街上逛逛,碰到親戚阿姨,阿姨對明仔說:「明仔你好! 放學了麼? 長得這麼高了,媽媽帶你去哪裡呀?」,阿姨說得這麼長,又問了兩個問題,明仔不知道要說甚麼,只好跟著說:「去哪裡?」,不知媽媽是趕時間還是覺得不好意思,立即叫明仔:「答阿姨啦! 我們去麥當勞嘛!」,然後明仔跟著說:「去麥當勞。」。
就是這樣,明仔習慣了做機械人,要別人在他身上按鈕,才懂得行動。
很多專家指出,自閉症孩子對信息接收的能力比常人不同,他們要較多的時間去處理同一時間出現的種種信息,他們腦入面的資料系統也較亂,抽取某些資料需時,所以,他們在「輸入」、「處理」及「輸出」這三個步驟用的時間可能會長一點。雖然,他們在處理信息時,總是表現得那樣的不在乎和心不在焉,叫人乾著急,但為何不能多等一會呢? 為何不讓孩子自己去發掘身上的按鈕、自己去按動那些鈕呢? 沒有按過錯的鍵,又怎知道哪些鍵是對的呢?
我們看看另一個版本的「明仔的一天」吧。
上生活技能課,今堂老師教大家削蘋果皮,老師拿著一個蘋果在明仔前,問他:「這是甚麼呀?」,明仔的眼睛甚麼都望,就是不望蘋果,於是老師叫明仔:「望住呀。」孩子還是不望也不答,老師將蘋果放在明仔眼前,明仔還是不能說出,老師將「蘋果」和「橙」的字咭放在明仔眼前,問他:「是蘋果還是橙呢?」等了一會,明仔用手指著「蘋果」字咭,勉勉強強說出了「蘋果」二字。
上常識課,老師在教導學生認識動物,當老師舉起一幅動物的圖畫時,同學要輪流出來,在檯上選擇正確的動物玩偶,到明仔時,他只顧搖晃自己的身體,於是,老師等了一等,再問:「哪個是大—象—呀?」,檯上面有大象、老虎、班馬、長頸鹿和豬,明仔拿錯了老虎,老師說:「錯了!」 於是老師將老虎、班馬和豬拿走,說:「再拿一次吧! 大象有長長的鼻子啊!」明仔又搖晃自己的身體一會後,結果他選擇對了,老師便拍掌說:「明仔,做對了!」。
上輔導課,幾個自閉症孩子一組,這一次玩拋球遊戲,要先叫對方名字,才把球傳給他。明仔拿著球,老師問他:「你想傳給誰呢?」,明仔未有決定,老師等了一會,明仔說:「傳給……」,明仔望著老師,等老師說出人名,但老師仍是望著明仔說:「明仔,將球拋給其中一位同學吧!」,明仔把球傳了給阿傑,老師說:「很好! 明仔選擇將球拋給了阿傑呢! 可是明仔要說了阿傑的名字先才可以拋球啊! 再來一次吧! 」
明仔放學回家了,媽媽帶著明仔到街上逛逛,碰到親戚阿姨,阿姨對明仔說:「明仔你好! 放學了麼? 長得這麼高了,媽媽帶你去哪裡呀?」,明仔不知道要怎樣答只好跟著說:「去哪裡?」,媽媽對明仔說:「阿姨問你去哪裡呢,你答阿姨吧」,然後明仔望著媽媽說:「去麥當勞。」媽媽說:「明仔,阿姨問你,你望著阿姨答吧!」
教導自閉症孩子,確是很花時間呢。但我們相信,所花的時間和心機,是為了叫一個又一個的孩子懂得發掘和建立自我,卻不是在生產一批依賴別人而不懂成長的機械人。在自閉症孩子拼力著適應和發掘這個世界的規律和要求時,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將步伐放慢一點,不要著急看到別人趕快達到自己期望的目標吧。